發布時間:2021-06-15 作者:管理員 查看人數:5544
2021年5月11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發布了《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信息光子技術”等“十四五”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其中,在“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中提到:堅持純電驅動發展戰略,夯實產業基礎研發能力,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突破產業鏈核心瓶頸技術,實現關鍵環節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國際前瞻和領先的科技成果,鞏固我國新能源汽車先發優勢和規模領先優勢,并逐步建立技術優勢。圍繞能源動力、電驅系統、智能駕駛、車網融合、支撐技術、 整車平臺 6個技術方向,按照基礎前沿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示范應用,擬啟動18 個項目,擬安排國撥經費 8.6 億元。專項實施周期為5 年。
省科技廳
2021年6月11日
附件1
2021年度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
“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申報指南
(征求意見稿)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創新的相關部署,根據《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方案》、《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 年)》等提出的任務,現啟動2021年度“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
本重大專項的實施目標是:瞄準未來汽車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匯聚國內高端創新資源,抓住新一輪技術變革機遇,超前部署研發下一代技術,加速推進新材料、新技術、專用芯片、高性能器件的產業化,力促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推動廣東省汽車產業集群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
本重大專項共部署3個專題、13個研究方向。每個研究方向擬支持1個項目,項目實施周期為3~4年。項目申報要求產學研合作,須覆蓋該研究方向的全部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參研單位總數不超過6個。
專題一:智能網聯汽車
項目1.1面向智能汽車的數字路網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一)研究內容
面向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發展需求,研究融合多源傳感、計算、通信設備和算法軟件的數字路網技術。包括:研究數字路網建設分級依據和標準體系,設計新型數字路網系統架構,研究面向路車語義交互的網絡拓撲和數字化表征方法。研制路側專用感知、通信設備,實現核心器件國產化,開發數字路網邊緣計算平臺;研究路網多模態傳感器融合感知方法,研發移動物體軌跡重構技術,實現動/靜態目標時空狀態識別與預判,開發路面、氣候等關鍵物理屬性監測技術。研究路況、車況、場景、指令等重要信息的聲光傳視/投影技術,結合路況預測、危險預警、節能駕駛、交通疏導等應用,研究燈號精準管控技術。研究基于數字路網的自動駕駛感知補償、高精定位、地圖修正、輔助決策和協同控制技術,實現高級別車路/車車協同駕駛。建設數字路網數據管理和應用服務云平臺,開展示范應用。
(二)考核指標
建立數字路網分級標準,并制定路側關鍵設備和技術相關標準≥3個;設計新型數字路網典型架構,覆蓋道路類型≥5種,包含數字道路語義類型>200種,拓撲方式≥3種,融合感知信息>10類,輸出輔助決策信息>10類,滿足90%交通場景下的智能駕駛應用需求。
開展下一代數字路網的應用示范,建立云服務平臺,推動交通設施及運載工具智能化升級,實現高水平的協同駕駛和智能管控,助力廣東省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或數字路網示范區。示范道路總里程≥100公里,覆蓋道路類型≥3種、典型場景≥20種,實際驗證車輛>1萬輛(次);其中高級別數字化道路的總里程≥10公里。
路側設備感知測距≥500m(200m@10% NIST),角分辨率達到0.1°;車路直連通信500m可靠性>99.9%,時延<20ms,路車交互共識節點可接入數量>200個;路網感知覆蓋率≥90%,準確率≥95%,動態目標物位置測量誤差≤10cm,速度測量誤差≤0.15m/s,路面類型識別誤差≤5%。建立云服務平臺,實現路況預測、駕駛引導、車端感知補償、協同駕駛、事故識別和預警等功能,支撐高級別自動駕駛應用,自動駕駛超視距感知縱向距離≥500m。聲光傳視設備最大投射范圍≥100m,車道級流量采集誤差≤10pcu/h,典型事故在線識別準確率≥95%,識別時間≤20s;示范路段自適應調度提升通行效率≥10%,節能駕駛降低整車能耗≥12%,優先車輛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升30%以上。
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1.2智能網聯汽車入侵檢測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
(一)研究內容
研究主動應對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風險與威脅的入侵檢測技術,開發入侵檢測終端或組件,構建應急響應平臺。包括:針對車載CAN、以太網、無線通信等通信協議,設計智能網聯汽車的風險分析分類和威脅模型,開發汽車信息安全風險知識庫體系和建模知識圖譜;研究基于終端檢測與響應(EDR)的入侵檢測、監測與防御體系;開發車載數據采集與監測模塊、分析與決策模塊、風險管理模塊等核心硬件設備和軟件組件。研究車端安全基線自動化采集與分析技術、特征庫AI分析技術、雙向攻防引擎、風險行為判定技術等;分析來自云服務、通信、車內、外部等不同類型的安全威脅,掃描、挖掘、審核、驗證和存儲信息安全漏洞,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漏洞庫;研究聯動防御策略以及網關、防火墻、可信安全芯片等防護模塊,構建應急響應平臺。
(二)考核指標
構建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風險知識庫體系和知識圖譜,知識點≥10萬、知識邊≥100萬;完成ECU等關鍵設備的檢測規則庫的建設。自適應不同類型車載網絡的通訊速率、協議、電氣接口,以及物理環境;具備主機系統資源、文件、進程、網絡、DNS等一體化的檢測、監測、預警能力;支持策略規則檢測、IDPS引擎檢測、基于行為模型等多種檢測方式。異常入侵行為和異常操作行為的識別準確率不低于80%,誤報率≤5%,漏報率≤1%,云端預警時間不大于3s。支持動態調整安全策略、自定義關聯規則及告警方式,知識庫規則數≥1000條。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漏洞庫平臺,收集安全漏洞數量≥100條;項目實施期內,至少發現和公開3個嚴重漏洞。形成安全測試評價規范≥3項,新設備應用于2款以上車型。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1.3高安全線控底盤關鍵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研發適用于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的高安全線控底盤關鍵技術。包括:設計高安全性的線控底盤域架構,開發機械與電氣冗余的線控底盤執行系統,滿足高級別自動駕駛安全要求。按照功能安全流程進行線控底盤轉向、制動和電控懸架系統設計,研究轉向、制動、懸架系統快速響應與高精度控制技術。研究底盤執行系統故障診斷及容錯算法,研發轉向和制動系統故障重構技術。基于高性能底盤域架構技術,研究整車縱向、橫向、垂向動力學實時聯合控制算法,開發域控制失效模式判斷和冗余控制技術。研究線控底盤系統安全性測試評價方法,形成線控底盤測試和評價體系。
(二)考核指標
線控轉向和制動執行冗余系統的主冗切換時間≤100ms,執行響應時間≤200ms。線控轉向穩態控制角度誤差≤0.1°,轉向輪最大轉向角速度≥30°/s,線控制動系統建壓穩態壓力偏差≤0.1MPa,0~10MPa的建壓時間≤150ms,車輪抱死壓力≤90bar。電控主動懸架的單軸舉高速率≥5mm/s,懸架總行程≥130mm,駕駛員座椅導軌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1.5m/s2(30km/h過減速帶)。線控執行系統控制器硬件失效率FIT 10,診斷覆蓋率99%。線控制度控制精度≤0.2m/s2,最大制動壓力≥150bar。100km/h-0制動距離≤35m;0-100km/h加速時間≤4s;麋鹿試驗車速≥65km/h。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專題二:純電動與插電式混動汽車
項目2.1智能電芯開發
(一)研究內容
開發內置傳感器的智能電芯,實現高可靠、全監控、高度集成的電池系統。主要包括:研究電芯內部溫度、氣壓、應力等傳感技術,研制電芯專用抗腐蝕傳感器件;設計專用集成電路,研究自適應、抗干擾通信技術,實現傳感數據實時監測。研發智能電芯封裝、安全制造工藝,實現一體化集成;分析“采-算-傳-控”全環節安全風險,研究可靠性提升技術。研究電芯智能管理技術,開發數據同步傳輸模塊、微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開發高度集成電池系統,通過穩定性、安全性等驗證并實現裝車應用。
(二)考核指標
電壓測量范圍2.0~6.0V,精度≤±2mV@(3.3V,25℃);電流測量誤差<5%;內阻精度<5%;溫度檢測范圍-40~120℃,精度≤±0.2℃@25℃;氣壓測量量程2MPa,精度≤0.1MPa;氣體測試≥2種,精度0~100%(體積百分比);應變測量量程≥3000με,示值誤差<5με;焊接精度≤0.1mm。智能電芯工作平均功耗<50mW,休眠功耗<50μW,通信速率>2Mbps,穩定通信距離≥10米,多種信號傳輸采樣頻率>2Hz;傳輸時延≤2ms,全工況通信誤碼率<0.1%。電芯能量密度≥200Wh/kg,循環壽命≥1000次。形成智能電芯工藝規程、實現小批量生產。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2.2超級充電樁關鍵技術研究
(一)研究內容
開發基于國產碳化硅器件的長壽命、高可靠超級充電樁,實現純電動汽車的快速、安全、高效充電。包括:開發具有雙向充放電功能的大功率拓撲電路結構,研究大電流沖擊對碳化硅功率器件、電解電容等器件壽命的影響機制,研制高可靠的充放電模塊。研究充放電模塊的移相諧振控制策略,實現低電容值條件下電壓波動穩定控制;研究多充放電模塊并聯均流和充電效率尋優算法。研究具有高導熱系數的絕緣材料和基板,開發低能耗的超級充電樁高效散熱技術。研究具有防水、防塵、防鹽霧和防凝露的整機結構和工藝;研究整機控制方法、充放電切換機制和單/雙槍功率分配策略。研究樁、電網、儲能、車的能源自洽技術及高效利用技術;開發超級充電樁整機性能評價與測試技術。
(二)考核指標
充電樁功率≥350kW;充電電壓支持300~1000V;充電樁壽命≥10年,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200,000h;充電樁效率≥95%(滿功率負載);噪聲<55分貝(GB22337-2008);單個充電模塊功率≥40kW,功率密度≥2kW/L;均流不平衡度≤±5%(NB/T33008.1);模塊間的溫度偏差≤10℃(滿功率負載),水冷功耗300W;充電模塊防護等級達到IP67,滿足NB/T 33001、NB/T33008.1和GB/T 18487、GB18655、CISPR25等相關標準要求;支持充電樁V2G和儲能功能擴展;裝機應用≥100套。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2.3高性能復合負極材料研發與產業化
(一)研究內容
研制高比能、低膨脹的硅碳復合負極材料,實現低成本量產,并應用于動力電池系統。包括:開發納米多孔硅的短流程制備技術,制備高電導與優良循環特性的納米硅材料;開發低成本、綠色制備前驅體的工藝及技術,制備高容量、高穩定性的硅碳前驅體材料;研究負極材料結構參數、表面修飾技術,開發高容量負極材料制備工藝、負極材料與導電材料的復合工藝;開發高能量密度、低膨脹、高倍率循環性能的硅碳復合負極批量化制備一致性穩定技術;開發前驅體制備、多孔硅制備、微納材料原位復合造粒等裝備,實現低成本規模化生產;開發與硅碳負極匹配的粘結劑、電解液等體系,實現硅碳復合負極材料在動力電池包中的裝車應用。
(二)技術指標
材料振實密度≥1.0g/cm3,壓實密度≥1.60g/cm2;比表面積降低20~30%;比容量≥2000mAh/g,首次庫侖效率≥90%。容量≥700mAh/g,20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85%(0.5C/1C,RT 25℃);倍率性能3C/1C容量保持率≥95%,5C/1C容量保持率≥90%;滿電(100%SOC)狀態,極片膨脹率≤20%。應用于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380Wh/kg;電池DCR降低超過40%;在-40℃能正常工作,容量保持率≥60%;常溫下,充放電循環壽命≥ 1500 次,10C/1C(100% DOD)容量保持率≥90%,1C/1C(80% DOD)容量保持率≥80%。完成關鍵重大裝備開發3項以上;建設復合負極產品生產線。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2.4車用寬溫域熱泵空調研發
(一)研究內容
開發車用寬溫域熱泵空調,實現裝車應用。包括:面向整車熱管理系統,設計多熱源互補、多負載、多模式的熱泵空調架構;研究冷媒流動特性,開發冷媒控制閥體和溫度壓力傳感器的高度集成模塊;開發寬制冷/熱調節能力、低噪音、低能耗、長壽命的電動壓縮機;研究系統能效影響因素,開發高效率的車內冷凝器;研究熱泵制熱、制冷、除濕多模式工作特性,開發高精度熱泵控制策略,降低風溫波動;研究卡槽式微通道在高低溫工況下的性能,解決超低溫熱泵冷凝器化霜排水問題;研究電驅動、動力電池以及乘員艙熱管理系統間的能耗耦合機理,研發高效智能化熱管理控制技術。
(二)考核指標
使用環境溫度覆蓋-35~52℃,在極限溫度下制冷、制熱可長期可靠運行。額定超低溫制熱工況(車內20℃,環境-15℃),制熱量≥4kW,COP≥1.8;室外-25℃環境下,制熱量衰減<20%,制熱量≥5kW,COP≥2。額定制冷工況(車內27℃,環境35℃),制冷量≥4kW,EER≥2.5;室外43℃環境下,制冷量衰減<15%,制冷量≥5kW,EER≥2.0;空調和熱管理系統可自動精確調整冷媒流量,過熱度控制精度≤1℃;卡槽式微通道在高低溫工況下不結霜;熱泵空調壓縮機的頻率連續調節,調節精度≥1Hz,實現裝車應用。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2.5基于自主芯片的混動汽車電子控制模塊(ECU)開發
(一)研究內容
開發基于國產芯片的插電式混動汽車ECU模塊,實現裝車應。包括:研發插電式混合動力ECU模塊;研究汽車整車能量分配控制技術;研究EGR率精準控制、噴油噴射高精度控制以及主次充氣模型高精度控制技術。研發車規級系統基礎芯片;研究高可靠、高功能安全等級的芯片設計、高速高可靠通信、多模式可靠喚醒以及發動機轉速信號高精度檢測技術。研究多物理場耦合及復雜應力條件下的芯片失效機制、可靠性測試、分析及應用驗證技術。開展基于國產芯片的插電式混動汽車ECU模塊裝車測試驗證。
(二)考核指標
滿足國六排放法規要求,混動模式下顯著提高發動機綜合效率,綜合工況下,38%以上高效區工作占比>60%,整車綜合油耗≤4L/100km;EGR率偏差≤±3%,扭矩控制精度≤±5NM,充氣效率達到±5%。系統基礎芯片滿足AEC-Q100 可靠性測試標準,關鍵功能滿足ISO26262 ASIL-D功能安全標準;支持MSC通信接口,最大下行頻率35MHz;支持CAN總線喚醒、MCU喚醒等多模式喚醒;VRS輸入信號檢測范圍≤±200V,檢測精度≤±100mV,轉速范圍100~15000r/min;建立滿足AEC-Q100等標準要求的可靠性測試驗證能力,形成三維無損檢測技術及微觀缺陷分析能力,缺陷分析分辨率≥10nm;實現試驗裝車應用,滿足發動機400h額定功率耐久測試,滿足硬件EMC、高低溫等OTS認證需求。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2.6車用高壓直流繼電器研發及應用
(一)研究內容
開發具有高抗短路能力、強極限分斷能力和高負載電壓等級的車用高壓直流繼電器。包括:研究高導電率、強抗熔焊性、高導熱率的銅合金復合材料;研究陶瓷密封腔體結構、電磁力、還原性氣體等因素對吸收電弧能量的影響機制,開發“氣體+磁吹”滅弧技術;研究高壓大電流的動/靜觸點接觸界面、間隙與失效機制的關系,開發具有高保持力的抗短路結構;研究高壓直流繼電器主觸點的開/閉狀態監測方法;研究繼電器制造工藝、陶瓷與金屬高溫釬焊和激光焊接的密封技術,實現高壓直流繼電器批量化制造。
(二)考核指標
銅合金符合材料電阻率≤1.8×10-8 Ω-m,導熱率≥355 W/m.K, 膨脹系數≤1.7×10-5 1/K,抗熔焊性遠優于純銅,不會發生氫脆;氦檢泄漏率≤5×10-9pa*m3/s;分斷電壽命≥100次,不粘接(1500Vd.c./350A);通斷電壽命≥10000次,不粘接(50V/1000A);極限分斷≥1次,不粘接(1500Vd.c./2000A);短路電流持續時間≥5ms,不起火、不冒煙(1500Vd.c.@10kA);輔助觸點壽命≥100萬次(通電頻率0.6s/5.4s,負載24V/0.25A);建立量產生產線。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專題三:氫燃料電池汽車
項目3.1加氫站用液驅式壓縮機研究及產業化
(一)研究內容
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90MPa液驅式氫氣壓縮機。包括:研究高壓狀態下溫度對臨氫材料的氫腐蝕影響,確定基于高壓脈沖氫環境下的臨氫材料選擇策略;基于不同高壓氫氣工況下壓縮機密封可靠性和耐用性機理,解決氫氣壓縮機的動密封問題;研究寬入口壓力范圍工況下油氣缸分離技術,優化液壓和控制系統,解決油氫分離問題;研究高壓大排量工況下壓縮機排氣溫度控制技術,降低壓縮機整機能耗;基于動態轉換、BNO處理、磨粒流拋光、超音速噴涂等技術,開發90MPa液驅式壓縮機液壓系統、壓縮缸、活塞、氣缸等關鍵核心部件生產及裝配工藝。
(二)技術指標
活塞環壽命≥1000小時;壓縮機密封泄漏率≤0.3%;壓縮機最低進氣壓力3~5MPa;進氣壓力12.5MPa條件下,排氣流量≥500Nm3/h(進氣壓力),排氣溫度≤35℃;壓縮機整機能耗≤1.8 kWh/kg;形成90MPa液驅式壓縮機關鍵核心部件生產制造及裝配工藝;建立90MPa液驅式氫氣壓縮機生產線,具備45MPa、90MPa等不同規格壓縮機生產能力;70MPa加氫站用壓縮機排氣壓力≥90MPa;無故障運行≥1000h。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3.2長壽命金屬雙極板開發及產業化
(一)研究內容
研究批量化、精細化成形制造技術,開發長壽命、高可靠、低成本的金屬雙極板,實現規模化生產。包括:研究極板熱-力-電等多場、氣相-液相等多相的耦合作用機理,優化設計金屬雙極板高性能流場構型;開發低成本、高穩定性、高耐蝕涂層及連續化制備工藝與裝備;研究超薄金屬材料形變的精準調控策略及參數尋優技術,開發高可控性、精細化制造成形(沖壓、液壓等)的金屬雙極板工藝;開發低成本、超精密的先進成型模具,研究雙極板制造形位誤差的快速精確測量及控制方法;研發超薄金屬極板快速、高可靠的焊接及熱變形控制工藝;開發基于壽命預測模型的雙極板性能衰減測試方法。
(二)考核指標
金屬雙極板基材厚度≤0.1mm;雙極板厚度一致性偏差≤±10μm、流道高差≤0.01mm、極板整體翹曲度≤2mm/250mm;形位誤差≤0.01mm;模具壽命≥5萬片/副@精度下降不高于5%;初始狀態下涂層腐蝕電流密度≤0.5μA/cm2(80℃,0.5M硫酸+5ppm F-溶液條件下),接觸電阻≤5mΩ·cm2@1.4MPa(量產水平,腐蝕電流密度和接觸電阻要求同時達到);10000h工況后接觸電阻≤10mΩ·cm2、腐蝕電流密度≤1.5μA/cm2(條件同前)。性能降幅≤10%@5000h(短堆實測);雙極板壽命≥1.5萬小時。建立自動化生產線,批量制造合格率≥95%。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3.3低壓高密度儲運氫材料與裝置研發
(一)研究內容
開發低成本高容量長壽命儲氫合金及低壓固態儲氫裝置,研究制備技術,開展示范應用。包括:研究材料晶體結構、電子結構與儲氫循環壽命的構效關系,闡明儲氫容量衰減機制,設計高容量長壽命低成本合金結構和粉體形態,制定材料成分和結構穩定性控制及其延壽策略;設計優化材料成分及結構參數,開發高容量長壽命低成本儲氫材料,發展低氧含量、成分與粒度分布可控、高性能一致性的合金活性粉體可控制備技術;研究合金活性粉體及其改性添加劑對氫化物床體元件的儲氫、傳熱和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通過模擬仿真優化低壓高密度固態儲氫裝置的傳熱傳質和承壓特性,開發高材料儲氫利用率、高傳熱材質、低床體膨脹率的固態儲氫裝置設計制備與評價技術。
(二)考核指標
儲氫材料在≤70℃下,可逆儲氫容量≥2.5wt%,循環2000次容量保持率≥80%;運氫和站用儲氫系統儲氫量≥500kg,體積儲氫密度≥35kg/m3,重量儲氫密度≥1.7wt%;車載儲氫系統體積儲氫密度≥30kg/m3,重量儲氫密度≥1.5wt%;車載儲氫系統最大供氫速率≥1200L/min,5%至95%額定容量的充氫時間≤20min。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項目3.4低鉑催化劑工程化制備技術
(一)研究內容
開發具有高耐久性、高一致性的低鉑合金催化劑工程化制備技術。包括:開發高導電、耐腐蝕載體及廉價載體處理技術;研究合金催化劑幾何結構和電子結構與電催化性能的構效規律,設計高活性、高耐久性的催化劑結構,發展催化劑結構穩定性調控策略;研制催化劑批量制備技術及裝備,開發高度分散、粒徑均勻、高一致性的可控制備技術;研究新型催化劑理化參數對膜電極漿料制備、工藝及性能的影響機制,開發新型膜電極催化層制備技術。
(二)考核指標
建立催化劑批量制備生產線,單批次產量≥1公斤,年產能≥300公斤;催化劑金屬載量≥40wt.%,納米金屬顆粒分散均勻,粒徑大小偏差≤±0.8nm,催化劑電化學活性面積≥50m2/g; 質量活性≥0.5A/[email protected],3萬圈循環衰減<30%,催化劑雜質含量小于200ppm,量產成本≤(Pt價格*PGMwt.%+60)元/g,為3家以上廠家供貨。膜電極Pt用量≤0.3mg/cm2,在75oC操作條件下,電輸出性能≥0.3A/cm2@0.8V以及≥1.0A/cm2@0.72V,經過8000小時(4.8萬次0.6~0.95 V循環)加速實驗后質量比活性衰減≤30%;1.0~1.5 V≥5000次循環質量活性衰減率≤40%、電化學活性面積衰減率≤30%。申請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驗證,形成國家、行業或團體標準。
附件2
申報指南意見反饋表
單位名稱(蓋章):
專項名稱 |
|
專題、方向編號 |
|
聯系人 |
|
聯系電話 |
|
建議內容: |
|||
提出理由及依據: |
東華軟件股份公司(原北京東華合創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5月更名)成立于2001年1月,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股票簡稱“東華軟件”,股票代碼002065,注冊資金31.1億元人民幣。總部在北京,全國擁有60余家分支機構,員工規模超過8000人。公司以應用軟件開發、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信息技術服務、網絡流控安全產品及互聯網+為主要業務,擁有80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東華軟件是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最早通過軟件能力成熟度集成(CMMI)5級認證的軟件企業之一,國家首批信息系統集成及服務大型一級企業,具有涉及國家秘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甲級資質及軟件開發單項資質。
成立于2002年,是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示范基地,同時也是國內首家集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管理模式于一體的信息化生產示范基地。集團以“做一條好輪胎”為使命,致力于為全球輪胎用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以先進的技術推動橡膠輪胎行業高質量發展。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直屬研發機構,怡維怡橡膠研究院成功突破化學煉膠技術,研發出被世界橡膠業稱為“液體黃金”的橡膠新型材料EVEC。這種將橡膠、填料、配合劑在連續液相的條件下使材料充分且均勻混合的工藝,在橡膠業處于世界前列,填補了國內外技術空白,改變了多項磨耗基礎理論,屬于典型的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賽輪應用該材料開發的“液體黃金”輪胎可同時降低滾動阻力、提高抗濕滑和耐磨性能,破解了 “魔鬼三角”難題。是目前世界最高標簽等級的輪胎(歐盟標簽法規AA級),而且“液體黃金”輪胎在原材料選用、生產制造、產品使用和循環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內突破性地實現了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可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做出貢獻。
珠海中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力新能源”)成?于2018年5?,位于珠海市??富 ??業區,是?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光華科技”,證券代碼:002741)旗下全資?公司。公司以新能源汽?動?電池梯級利?和物理拆解為主營業務,專注于動?電池全?命周期管理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提供各類型號梯次利?電池產品及動?電池改造再利?專業服務及解決?案。 中力新能源秉承光華科技“綠?環保,追求卓越,促進科技與產業的發展”的企業使命,致力于打造完整的后汽?電池產業鏈,提?新能源汽?的使?價值,持續探索和研究動?電池?業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理事長單位 開沃新能源汽車集團是集新能源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在南京成立開沃汽車集團,收購并重組南京金龍客車制造有限公司。控股南京金龍后,開沃汽車集團著力將重心由傳統中巴轉向新能源汽車,成為南京市唯一的新能源商用車總部企業。
天際汽車成立于2015年,是具備創新互聯網思維及深厚傳統車企積淀,集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新實力汽車科技企業集團。 電咖商用車是天際汽車科技集團旗下專注于新能源智能商用車創新的全新商用車品牌,致力于通過全面融合創新為商用車用戶創造更多價值。電咖商用車已組建獨立的新能源商用車研發及營銷團隊,以全新的理念和架構斥巨資投身新能源商用車領域,憑借其核心管理團隊深厚的造車底蘊,電咖商用車已完成全新定制化城市物流車型平臺的正向研發,基于該平臺的首款產品將于2020年四季度正式上市。
深圳市公路貨運與物流行業協會,由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批準,并在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注冊登記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地方性、行業性的非營利社團組織。協會成立于2011年6月,現有會員750家。會員主要包括深圳市的公路貨運樞紐、貨運場站中心、貨運交易市場、公路貨運物流中心;城際公路快運企業;全國干線運輸與配載企業;區域配送企業;倉儲物流企業;冷鏈物流企業;特種公路貨物運輸企業;綜合型物流服務商;以及為公路貨運提供產品或服務等相關行業的企業、機構、單位。
深圳市佳華利道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致力于提供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解決方案及核心部件的創新型技術企業。公司先后推出面向城市公交、通勤旅游、特種車輛的純電動動力系統總成;率先實現了動力電池的固體導熱pack技術,開發了高可靠、高安全的動力系統控制器,大限度的實現了純電動汽車的電池系統、電機系統、電控系統的融合,大幅提升了純電動汽車的穩定性、經濟性、安全性;公司開發了新一代智能型高效率充電機,能滿足各種工況下使用,實現了對電池保護的同時完成自動充電。公司擁有高素質管理團隊和復合性研發團隊,取得多項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
慶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汽車行業的14家重點骨干企業之一,是以國有控股的慶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10個零部件子公司為核心層,100余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企業集團。總資產125億元,凈資產70億元。公司目前的主要產品是日本五十鈴九十年代最新技術水平的0.6-3噸N、T兩系列輕型商用車、8-12噸F系列重型商用車及5人座UC系列多功能乘用車。
微宏動力系統(湖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有著深厚研發能力的高科技化工與能源產品供應商。公司從事新能源及儲電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以及銷售,致力于為不同應用領域提供清潔能源解決方案。2011年7月獲得世界銀行集團股權投資,進一步加強對微宏技術實力和產品前景的認可。
深圳普天新能源汽車營銷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09日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成立,始終為客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技術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務,公司主要經營汽車及電動汽車整車、零配件的銷售;汽車租賃;經營電子商務(涉及前置性行政許可的,須取得前置性行政許可文件后方可經營);國內貿易(不含專營、專控、專賣商品);經營進出口業務。(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禁止的項目除外,限制的項目須取得許可后方可經營),擁有好的產品和專業的銷售和技術團隊,屬于深圳汽摩及配件公司行業。
深圳前海巴斯巴網絡服務有限公司,2015年01月14日成立,許可經營項目是:從事廣告業務(法律法規、國務院規定需另行辦理廣告經營審批的,需取得許可后方可經營);電動汽車充電服務;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及充電站的建設、銷售、安裝及維修;機電安裝工程的設計、施工與相關技術咨詢;水電設備及電器設備的安裝、維修;售電業務;第二類增值電信業務中的信息服務業務(僅限互聯網信息服務)。
華南理工大學,地處廣州,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大學,校園分為五山校區、大學城校區和廣州國際校區,是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獲得單位。學校辦學源遠流長,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正式組建于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期,為新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在全國高校首開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進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進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2018年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排名第201-300位。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福田汽車),是一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總部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現有總資產近861多億元,品牌價值達1328.67億元,員工近4萬人,是一個以北京為管理中心,在京、津、魯、冀、湘、鄂、遼、粵、新等9個省市區擁有整車和零部件事業部,研發分支機構分布在中國大陸、日本、德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
地上鐵是一家專注于新能源物流車集約化運營的服務配套商,致力于為各大快遞物流及城配企業提供一站式的新能源物流車隊租賃及運營配套服務,業務涵蓋新能源車應用解決方案、充維服務配套、運營支持等各種增值服務。地上鐵本著為用戶提供綠色可持續的產品+服務的使命,連接產業鏈上下游各方優勢,促進客戶的新能源車隊結構合理化,持續推動客戶實際運營降本增效。截止到目前,地上鐵擁有不同類型的微面、中面、輕卡等新能源物流車投放并實際運營數量超萬臺,在全國范圍內已開設5個大區,業務范圍覆蓋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50多個一二線城市,自建場站和合作場站擁有接近3000+的充電配套網點,運維和保障服務設施完善。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創建于1933年,是省屬唯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全國“雙高”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前身是“廣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至今已有86年職業教育歷史,其中1959-1963年和1978-1983年兩段時期,學校開辦本科教育,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學校秉承“德能兼備,學以成之”的校訓和“自強、敬業、求實、創新”的廣輕精神,為珠三角地區乃至全國輸送數萬名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廣東省汽車租賃行業協會是由廣東中汽租賃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港順安通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等省內十家汽車租賃企業作為發起人發起成立,于2017年1月11日由省民政廳批準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截止目前,有包括廣州、深圳、東莞在內的廣東省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共170余家汽車租賃企業加入協會,預計到2018年底,協會的正式成員單位數量將突破三百家。協會始終秉承著成為政府和行業溝通的橋梁,同時以協會為紐帶,促進汽車租賃行業與其他相關行業的業務合作和資源融合,全力打造集車輛、保險、金融、維保、系統等資源共享平臺,推動省內汽車租賃行業快、穩、好發展。
深圳市迪滴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09月16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王正鴻,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電動出租車企業投資,汽車銷售及相關售后服務;汽車零部件銷售;汽車租賃及運營;計算機信息系統服務;計算機軟件開發設計;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商務信息咨詢;企業策劃;企業管理服務;業務流程和知識流程外包服務等。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 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于1979年在深圳設立的分支機構,也是深圳經濟特區第一家從事保險業務的公司,是特區保險的開拓者和探索者,作為唯一的國有獨資財產保險公司,人保深圳市分公司在二十多年來為深圳特區的經濟騰飛和保險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